前两个月,微信里上海朋友间传看着很多搞笑段子,比如,看见“上海人都在唱:”接着是一段五线谱,唱出来是do la si,第一反应,什么意思?转而一想,乃“倒垃圾”也!因为7月1日起,倒垃圾在上海成了问题,垃圾分类了!
居民们必须按照干、湿、有害和可回收把家里垃圾分为这四类扔到垃圾桶,不然就面临50到200元人民币的罚款。除了在规定时间内才能倒垃圾,很干扰到正常生活作息,普通人也弄不明白什么属于干垃圾,什么属于湿垃圾,一时网上资讯夹杂着谣言,弄得人心惶惶。比如,猪骨头要分大小,大骨头属于干垃圾,小骨头是湿垃圾!真的吗?又比如,一杯喝剩的奶茶,要扔掉就必须分四步走:剩奶茶倒入下水口,珍珠果肉倒进湿垃圾桶,吸管杯子的干垃圾,盖子可能是可回收垃圾……
一个多月过去了,倒也没听见什么相关的负面新闻,不知垃圾分类法执行得如何。因为和孩子们一起在上海过暑假,所以对上海最新垃圾分类,既有耳闻也有亲见。我家虽然收到里委会发来的一只塑料湿垃圾桶,但楼下的垃圾桶并没分类,湿的干的最后还是扔进了同一个垃圾箱。据网上信息,7月初好多居民区的垃圾桶边监督的大妈们,后来似乎也消失了。同我原先的预期的一样,这一波“倒垃圾运动”终究还是以宣传为主要目的,不会带来多少实际效果。
以前总是听说“别的地方”,如日本的很多城市,还有台北,等等,垃圾分类如何精确,居民认真配合,免不了让很多人心生羡慕和敬意。没想到上海的“史上最严”垃圾分类,却被如此调侃、如此得不到大家认同。
作一分析的话,分类概念不清很关键:干垃圾湿垃圾,听上去是日常概念,实际却是专业分拣的区别,也就是并非看上去干的就是干垃圾,而是专业分拣上某类垃圾,普通人哪有这个区分能力,连周围算得上“高知”的朋友们,也对分类标准一头雾水,更何况一般居民。不过,这还是属于操作层面的问题,可以改进。
其实最关键的,是政府在垃圾处理上是不是要以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的方式定立并实行规则。
环保是眼下最大的“政治正确”,得到全社会的认同。上海市民当然也愿意在环保上成为全中国的先进者。不过,任何“政治正确”一旦上升到僵化的意识形态,就会走向反面。
以德国为例,在传统左派大党社民党几乎跌破10%时,新型左派党绿党,支持率几乎达到20%。其实并没有听到他们有提出什么新的执政方针理念,随着左派选民对传统大党日益失望,选择环保起家的绿党,似乎就成了政治正确的必然。德国的环保理念真可谓深入人心的,比如垃圾分类,记得20多年前就有了。当然也由于分类合理,一直也行之有效。不过,即使如此,也有走过头的趋势。
上半年,德国,至少是柏林的中小学生们,每周五下午都上街游行宣传环保,弄得学校无法正常上课。孩子们其实是响应去年底占据新闻头版多时的瑞典小姑娘格蕾塔(Greta)的倡议和行动,为保卫全球气候,每周五旷课游行。我儿子回来说,大多数同学都想参加每周五游行,老师和校长说不反对,但一定要写请假条。我问儿子想不想去,他犹豫了一下说不想去,因此我就没有给他写请假条。
后来儿子又跟我聊起,课堂上谈论环保问题,同学们说的都是吃肉不环保,因为牲畜消耗资源太大,乘飞机不环保,因为特别浪费能源,却没有人说日常生活里应当节约能源,因此他不认同这些环保议题。这些十四五岁孩子们的“政治正确”,自然是被媒体宣传带偏的。
可是没想到,孩子们很快被打脸了:一年一次的全班出行旅游,大家都热切地想去巴塞罗那,没想到老师却搬出了正确的环保标签式口号,为了环保,不坐飞机!柏林距离巴塞罗那那么远,不坐飞机当然就去不成了!孩子们哑口无言,垂头丧气。后来老师总算同意去火车能到的布拉格,孩子们小小的玻璃心才没碎掉!
柏林中小学新学期已经开学了,没人再说起周五游行。
环保理念再好,其做法要是影响到正常的民生,就是不正确。无论是上海的“史上最严垃圾分类”外加罚款,还是柏林小孩子的旷课游行,一旦以“政治正确”面目出现的舆论和政策,干扰到民众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就是突破了底线。